宁高宁:中粮“追”华粮好几年了

成龙1个月前39511浏览0评论

转方式,主要是靠市场化,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现在,假设有十位玩家需要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崭新的拼图游戏。官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国民经济中结构性失衡,同时给基层组织包括城市国有企业和农村生产队一定的自主权。

秸秆禁烧需多方求解

又譬如,官方推行的农业改革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确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粮食进口和减少粮食征购也成功地缓解了农业的压力。又包涵更多地方知识,即一时一地、转瞬即逝的经济信息。改革在中国有了新的命运,中国也因改革而新生。各种不同的经济试验同时展开,相互竞争,相互借鉴。而边缘革命虽然饱受政策上的歧视,却享受更多的运作自由,也时刻面临市场的选择和淘汰。

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的知识几乎空白。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边缘革命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给市场松绑,那么,90年代伊始的区域竞争则是给市场建高速。我们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怎样以更合理、更科学和更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方式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显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讨,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和学界的同仁们共同努力。

这种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对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的成绩需要充分肯定。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状况很值得研究。但是,这样一种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有些还是比较沉重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矛盾,由此付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成本,需要很长时间的消解和消化。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前15年城镇化的年均增长是15%到16%,后10年到15年城镇化的年均增长是将近2%和23%。

中央确定2020年力争做到1亿农民工在小城市落户,这个决策本意很好,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结构现状,产业资源和公共教育与公共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大量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许多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也缺乏令人满意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多少农民工家庭真正愿意到那里安家落户呢? 再说城市化扩张所依赖的土地财政问题,这个钱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可以讲出各种道理,但经济学的学理分析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政府和农民的不等价交换的收益,即使看成是产权交换行为,也是一种强势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弱势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产权交换。纵观世界著名城市的建设,都是着眼城市发展建设的百年大计,以百年发展为周期,甚至更长时间,即除战争和巨大天灾外,百年内不会出现城市新的整体大拆大建

秸秆禁烧需多方求解

这种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对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的成绩需要充分肯定。设想如果是等价交换过程,买卖双方各得其所,干吗还要强拆呢?应当看到,这样一种城市化过程,无论对失地农民还是被强拆市民来说,都不是田园式的美妙体验。根据各种材料大略观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100年左右的发展成绩。比如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巨大差异,就是学界经常讲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26亿农民工的最终归宿究竟在哪里?现在政策思路的可行性,仍然值得研究。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前15年城镇化的年均增长是15%到16%,后10年到15年城镇化的年均增长是将近2%和23%。中央确定2020年力争做到1亿农民工在小城市落户,这个决策本意很好,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结构现状,产业资源和公共教育与公共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大量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许多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也缺乏令人满意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多少农民工家庭真正愿意到那里安家落户呢? 再说城市化扩张所依赖的土地财政问题,这个钱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可以讲出各种道理,但经济学的学理分析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政府和农民的不等价交换的收益,即使看成是产权交换行为,也是一种强势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弱势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产权交换。可以大致计算一下,现在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将近54%,15-20年后,再增长3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就会达到或接近80%,由此计算,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剩下的发展时间已经不多了。再说政府扩建城市和居民房屋拆迁,也常常是基于不等价交换过程,这就很难避免政府的大规模强拆行为。

我们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怎样以更合理、更科学和更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方式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显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讨,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和学界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但是,如果继续这样搞下去肯定不行,这个发展过程在大量积累资本的同时,也在大量积累社会民怨的负能量,为国家经济政治长期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积淀了巨大风险。

秸秆禁烧需多方求解

最后,中国城市化发展还有一个时间约束问题。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还隐藏着一个未来不可知的重大风险,我称为城市建设短周期风险。

  中国的城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行政体制机制的推动力量非常强势,实际上就是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状况很值得研究。但是,这样一种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有些还是比较沉重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矛盾,由此付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成本,需要很长时间的消解和消化。有些城市的行政长官急功近利,只以本届任职时间为周期,搞规划、搞建设,而且常常是每届行政长官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思路和建设规划,城市发展只求建设规模、建设速度,以及外表光鲜,没有考虑什么百年大计,这样,在30年或50年的城市建设短周期后,国内很可能就会出现一轮普遍的城市大拆大建,大规模的城市建筑都要推倒重来,那个时候,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就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了。正因为是不等价交换,所以农民的自愿度和满意度是很低的。当然,可能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某些阶段,这样的资本积累过程很难避免。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的建设,都是着眼城市发展建设的百年大计,以百年发展为周期,甚至更长时间,即除战争和巨大天灾外,百年内不会出现城市新的整体大拆大建第四,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大都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很少国家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此推断中国也会止步于中等收入,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极端地说,如果消费率提高到100%,那是简单再生产,经济增长率为零。除了要素投入外,效率提高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但要知道这种说法严格地限定在短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误区很多,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为主流观点,急需加以澄清。

要素投入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这时政府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总需求水平,这个总需求立既包括投资也包括消费。第三,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相信所谓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有效性,认为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潜力有限,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在效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要素投入会带来同比例的产出的增加。

农业劳动力从分工程度和效率低下的农业转移到分工程度和效率高的非农产业,也是这些年我国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仍可以期待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继续增加劳动力供给。

因此,我国的技术进步与和效率提高可以带来3%的经济增长率。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经济增长理论上来。

同样在要素投入量确定的前提下,效率的提高也能带来产出的增加。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经济增长。

但社会供给能力已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提高需求水平不会提高经济增长率,只会提高通货膨胀率。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其中要素投入增加贡献了70%,也就是7%的增长率是要素投入推动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持续增加带来了高速增长。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要靠自主研发,因此技术进步更加缓慢,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也不可能像发展中国家那样高。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应该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

所以,尽管我国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贡献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0%,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速度却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我国GDP快速增长。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劳动力要素增加较快,在三十多年间大约有2.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些综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需求扩大不可能自动地增加总供给能力,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时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第三,从效率角度看,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作用逐步上升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效率也会逐年提高。